宽头短腿蟾

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11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四川米易、会理、木里和九龙(15雄、卵及蝌蚪);云南宾川(1雄、1雌)标本。
成体:体宽短而肥硕,雄蟾体长103mm,雌蟾体长13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07。头甚宽扁、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很明显,颊部略向外斜,颊面稍凹陷;颞部明显倾斜;鼻孔在吻眼之间,从背面可以看到;鼻间距小于眼大于上眼睑宽;瞳孔纵置;鼓膜隐蔽;上颌齿发达;犁骨齿两小团,位于内鼻孔水平线之后;舌宽圆,后端微有缺刻;内鼻孔及咽鼓管孔均大。
前肢较粗壮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端膨大而略圆;第二、第四指几乎等长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侧无缘膜;无关节下瘤;内掌突大而扁平,不甚显著。后肢粗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口角后方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且相距较远;胫长短于足长;趾端与指端同;第五趾明显短于第三趾;趾侧均有显著的缘膜,趾间具1/4—1/2蹼;趾下无关节下瘤;内蹠突等于或略长于第一趾长度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较光滑。头背面皮肤与头骨紧密连接;上眼睑外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疣粒,其中外侧缘常有2—4个突出似角的锥状长疣;颞褶显著;眼后方两侧略肿胀;头后方有一横沟;背前半部两侧有的个体各具1或2纵行长、短疣粒,有的连缀形成腺棱;背后半部、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分散小圆疣,体侧近胯部的疣粒较大而少。腹面咽喉部有圆疣或痣粒,腹部及四肢腹面皮肤较光滑;肛附近及股基部后方有较多小疣。
生活时背面棕黄或灰棕色,一般头部至肩上方色浅、为浅棕色;两眼之间有一深褐或黑色三角形斑,背部多有深色斑纹,疣浅色而其周围为黑色,有的大疣为黄白或灰白色;在颞褶下方由眼后角向后延伸至口角后方,有一深褐或黑褐色宽带;上颌浅棕微显白色,上、下唇边缘为黑色细纹;四肢及指、趾上有不明显的深色横纹。腹面紫灰色,咽喉部为紫褐色,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;胸、腹及四肢下面有很不规则的灰褐色花斑,有的个体腹两侧大疣为黄白或灰白色;掌、蹠下面为灰黑色。液浸标本灰棕或棕褐,斑纹尚清晰。
头部骨骼:头骨宽扁,枕髁不超出左右方轭骨的连线,且相距较远;额顶骨上的棱脊高而明显,位于额顶骨两侧,其间形成凹陷。
第二性征:第一、第二指上有棕灰色婚垫;具单咽下内声囊,声囊孔横椭圆形。
卵:乳黄色,卵径4.4—4.8mm,连同卵胶膜直径5.3—5.8mm,以卵胶膜粘连成片或团状卵群。
蝌蚪:体形较大,跗足长4.3—7.4mm(第37—38期)时,头体长17mm,尾长3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08;头部窄而体宽;鼻孔略近吻端;眼位于头两侧,眼间距约为头体长的34.5%;出水孔小,在体左侧;肛管孔小,位于下尾鳍基部的中央;上尾鳍前段低厚,尾高约为头体长的54.4%,尾末端钝圆。口在头前方顶端,漏斗状唇极宽,唇角向后伸达眼;下唇中部形成匙状突出,唇内壁上有排列规则的短棒状唇突,其长短由内向唇缘依次减短;唇后上、下颌片为角质薄片;上颌片中央微缺,游离缘具极细密的栉状突起。生活时头体背面为深棕紫色或棕褐色,漏斗为浅黄色;从体侧至腹面以紫褐色为主,仅在出水孔水平部位有一条浅紫或紫黄色宽横纹,此纹不达腹侧出水孔处;自口角向后有一条浅紫色短纵纹;腹部为紫褐与浅紫色相间的麻斑。尾部色略浅,沿尾肌上、下缘镶以紫黑色纵纹,自尾前部开始至尾末端附近,下方的一条略宽而清晰;尾鳍色浅,多散有深斑点。液浸标本背面棕褐或灰褐色,腹面浅紫色横纹及斑点变为青蓝或灰蓝色。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(图196: c):舌前场前缘正中有1短小纵嵴,两侧角具舌前乳突4对,呈匙状;舌前嵴横置,略呈三角形;舌原基不明显,无舌乳突;无侧峪乳突;口腔底场嵴呈“八”形,嵴的前端之间有1丘状突,后端有齿状突横膜片;口腔底场内外无细长乳突,而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疱粒;口腔囊呈横卵圆形。腹腭帆较窄,有软骨针支持,后缘光滑,呈“U”形,有小而浅的中缺刻,有分泌窝;左、右鳃篮呈横椭圆形,每侧各有3个鳃室。
蝌蚪口腔顶部结构(图178: d):中部的鼻前嵴呈“U”形,前端略膨大,其两侧者呈纵棒状;鼻前中突圆而光滑,位于“U”形峙正后方;无鼻前乳突,鼻瓣突左、右各1枚,呈单指状;中嵴大,乳头状,基部膨大,突向前方,位于鼻后场中线处,侧嵴1对。口腔顶场两侧各有圆形疱粒2纵行,场中部无疱粒,场外侧和后侧的圆疱粒分别成纵行及斜行排列。腺体带窄长,带内分泌窝成行,多平行于背愕帆前缘,中央无腺体;帆后缘光滑无突起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外形与费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feae。相近。但本种趾间具1/4—1/2蹼;内蹠突等于或略长于第一趾之长;额顶骨上的棱脊位于近中线处。蝌蚪腹面只有一条浅紫或紫黄色横斑,此横斑不达出水孔,其前、后两侧无紫褐色横斑。

大小

体宽短而肥硕,雄蟾体长103mm,雌蟾体长13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07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海拔900—2450m植被较为繁茂的大小山溪或泉水沟及其附近,在3—5月的昼夜均可听见雄蟾发出“哦(e)、哦”的洪亮鸣声,夜晚的鸣声较白天频繁,白天多在石缝或洞的深处鸣叫,晚上常蹲在近洞口或洞口处,此时寻声较易见到雄蟾,否则难寻踪迹。5月中旬左右,在四川西南部为该蟾的产卵盛期。卵产于山溪边或流水沟中的石块下或石洞内,卵群呈片状贴在石块底面或洞壁上,为流水所浸没。蝌蚪多栖于山溪的回水凼或缓流处的碎石之间、水草下或水下腐叶层中;有时以展开的漏斗状唇部漂浮于水面,体尾悬垂于水中并缓慢游动,稍受惊扰,即迅速游向深水处的石缝间或腐叶层下藏匿。

生境信息

在3—5月的昼夜均可听见雄蟾发出“哦(e)、哦”的洪亮鸣声,夜晚的鸣声较白天频繁,白天多在石缝或洞的深处鸣叫,晚上常蹲在近洞口或洞口处,此时寻声较易见到雄蟾,否则难寻踪迹。蝌蚪多栖于山溪的回水凼或缓流处的碎石之间、水草下或水下腐叶层中;有时以展开的漏斗状唇部漂浮于水面,体尾悬垂于水中并缓慢游动,稍受惊扰,即迅速游向深水处的石缝间或腐叶层下藏匿。

海拔范围

该蟾生活在海拔900—2450m植被较为繁茂的大小山溪或泉水沟及其附近

繁殖特征

5月中旬左右,在四川西南部为该蟾的产卵盛期。卵产于山溪边或流水沟中的石块下或石洞内,卵群呈片状贴在石块底面或洞壁上,为流水所浸没。

国内分布

四川(西南部山区的会理、攀枝花、米易、盐边、木里、九龙)、云南(宾川、丽江、大姚、昆明、玉溪、新平、石屏、双柏)、贵州(雷山、安龙)、广西(龙胜、金秀大瑶山、玉林、兴安、资源)、湖南(宜章、炎陵、江永)、江西(井冈山);

分类讨论

讨论 刘承钊和胡淑琴(1961a:52)曾指出云南“宾川的雌性体极肥大,体长137mm;同时蹼发达而显著,蹼远超出趾的基部。蝌蚪也不同……,在出水孔水平部位有一浅色横纹……”。叶昌媛等(1992)经比较研究中国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和云南(宾川)等地原定名为宽头大角蟾Megophyrs carinensis的标本,并提出:上述各地标本特征与产于缅甸南部的宽头短腿蟾B. carinensis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,特别是趾间蹼明显,具1/4—1/2蹼;多数标本在上眼睑外缘有2—4个较大的锥状疣等。在地理分布上,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的模式产地在缅甸东吁东部(east of Toungoo, Bruma),在泰国北部(Lakon Lampang)和南部(Mergui)也有分布。目前,根据中国上述地区标本的特征与B. carinensis原始描述较为一致,故认为中国的上述地区标本可能是B. carinensis,并提出在没有B. carinensis地模标本核对的情况下,暂将中国上述地区的标本确定为B. carinensis。此后,Rao和Yang(1997b)将云南省大姚(Dao-Di-He, San-Tai, Da-Yao, Yunnan)的标本定为新种Brachytarsophrys platyparietus,并把云南(漾濞、丽江、宾川、大姚、昆明、玉溪)、四川(米易、会理、渡口、木里、九龙)、广西(龙胜、金秀)、贵州(安龙、雷山)、湖南(宜章)和江西(井冈山)均列入该新种的分布区。这里值得提出的是,上述地区标本曾被定名为B. carinensis (=Megophyys carinensis), Rao和Yang(1997b)所定新种鉴别特征主要是与B. feae对比的,而缺乏该新种与B. carinensis的形态和染色体的对比特征及其差异。1999年11月,费梁和叶昌媛查看了保存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缅甸B. carinensis标本[MNHN 1893.0527号,Yado, Burma; collected by Fea (October, 1887)],并对比中国上述多数地区的标本和Rao和Yang(1997b)的原始描述,认为云南省大姚的B.platyparietus与产于缅甸的B. carinensis的特征较为相近,从形态上难以将B. platyparietus与B. carinensis区分开,因此本书暂将前者作为B. carinensis的同物异名。有关B.platyparietus的分类地位,建议采用多种方法再作深入研究。此外,Annandale(1911)将采于云南下关(Hsiakwan, 6700feet)的一个标本曾定名为Megalophrys carinensis,该标本是否属于本种还有待证实。